《论语》犹如一颗永不黯淡的明珠,以其温润而深邃的光芒,照亮了千百年来无数求知者的心灵。这部凝聚着孔子及其弟子智慧的经典,不仅是古代圣贤思想的结晶,更是现代人安顿心灵、追寻真理的精神指南。在名师讲坛·国学经典系列活动中,同学们共同走进《论语》的世界,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在这场对话中,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思考交织碰撞,激发出新的思想火花。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,聆听他们在阅读《论语》时的感悟与思考,感受经典的力量如何在当下焕发新的生机。
智医2402付家艺
作为一名大学生,读完《论语》后,我仿佛穿越千年,与孔子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。这部经典著作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,更像一盏明灯,照亮了我青春前行的路。《论语》让我重新思考了学习的意义。孔子说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这句话让我明白,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,而是一种终身的态度。作为大学生,我们更应该主动学习,将知识内化为能力。孔子还强调“温故而知新”,这让我意识到复习和反思的重要性。每一次的回顾与总结,都是对知识的深化与升华。
《论语》不仅是一部经典,更是一面镜子,让我看清自己的不足,也让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我会以《论语》中的智慧为指导,努力成为一个有品德、有学识、有责任感的人。青春的路上,有圣贤的智慧相伴,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走得更远、更坚定。
智医2402李思宇
廖名春教授的《如何读<论语>》课程,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独特的解读视角,为我打开了研习经典的新维度。他摒弃浮泛的教条式讲解,转而从文本考据、历史语境与思想脉络切入,还原《论语》作为“对话录”的鲜活本色。课程中,廖教授对“学而时习之”“克己复礼”等经典章句的剖析,既强调字义训诂的严谨性,又注重思想内核的现代转化,让我深刻体会到:读《论语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,更是与先贤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。
尤为启发的是,他提出“以经解经”的方法-—通过《论语》内部互证及与先秦典籍的关联,消解后世过度诠释的迷雾。这种回归原典的治学态度,既让我对儒家思想的原初智慧心生敬畏,也反思了自身阅读经典时急于求成的浮躁。课程虽短,却如明灯一盏,照亮了通往传统文化深处的小径。
智医2402朱宸薇
初读《论语》,只觉是一本语录集,字句简短,晦涩难懂。可随着深入研读,我渐渐发现,这本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经典,蕴含着无尽的人生智慧,宛如一座熠熠生辉的宝藏,不断启迪着我的心灵。
《论语》教我以“仁”为本,塑造高尚品格。“樊迟问仁,子曰:‘爱人’。”短短二字,却道尽了人与人相处的根本原则。仁,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与关爱,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。在生活里,当我看到他人身处困境时,便会想起这一教诲,主动伸出援手。它让我明白,一个小小的善举,可能会给他人带来莫大的温暖,也能让自己的内心充盈着快乐。“克己复礼为仁”,提醒着我要克制自己的私欲,遵守道德规范。在这个快节奏发展的时代,不被外界的诱惑左右,坚守内心的准则,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仁德的人。
《论语》历经岁月洗礼,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。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,而是能融入生活点滴的智慧指南,引领我在为人、为学、处世的道路上不断成长,成为更好的自己 。